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春天来了,又想去徽州了

2024-03-07 16:40:03

前段时间,徽州鱼灯刷爆了互联网,



一时间把中国人的浪漫氛围感拉到了顶峰。



春天啊,总是要有点浪漫在的。



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被美到心颤。

△图源微博:蘑菇张-NKU



春雨一阵阵落下,在已经来临的春天里,



想来总要去去徽州吧,那一座有风骨的江南。



烟雨迷蒙中,徽州的春天最为美好不过,



粉墙黛瓦映着青山绿水红花,



汤显祖就说了,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01

春天,去徽州看山看水吧



古徽州在今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之地。



而如今徽州的主体部分已改成了黄山市,



其下仅保留一个徽州区,



面积不过古徽州的百分之三。



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一直是徽州最耀眼的名片。



但徽州的山,又远不止黄山一座。

北部,黄山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之分水岭,



其莲花峰海拔1864.8米,



在高度上可谓是一骑绝尘、全省之最;



往东南去,白际山与天目山连做一片,



作为浙江与安徽二省的界山;



到西南,五龙山分隔了婺源与休宁,



成为了赣、皖两地的分界。



从地图上看,整个徽州四面八方都被群山包围,



连天际峰,飞鸟难度。

而在徽州的“八山一水半分田”的格局中,



水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青弋江往北汇入长江,



阊江、乐安江则向南流入鄱阳湖。



而徽州的母亲河新安江,



为钱塘江水系之上游,



在浙江的淳安县内蓄水成坝,



诞生了有“天下第一秀水”之称的千岛湖。

在连绵起伏的山地中,



发源于其间的流水不断向低处的盆地汇集,



历经长久的冲刷,形成了大小不一、相对平缓的土地。



这些利于农植的沿江盆地,



成为了徽州人最初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而徽州的村落大多“依山建屋,傍水结村”。

四围的群山如同坚厚的壁障,



隔绝了动荡年代战火的冲击;



蜿蜒的河流则灌溉出肥沃的良田,



开辟出人们繁衍生息的空间。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成为了一方世外桃源,



宽容地接纳着漂泊无定的他乡之客,



让这里成为他们新的故乡。



他们按姓氏聚族而居形成“一姓之村”,



并在井然有序之中,规模日益壮大。

然而,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原本多丘陵而少平地的徽州,



难以养活这片土地上的千门万户,



因而大量的徽州人只能走出家园,



成为散落各地的徽商。

△安徽绩溪县的徽杭古道



陆路上走出诸如徽杭古道的一条条古道,



水路则更加便利,往东沿新安江而下,



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抵达杭州,



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一带;



向北入长江,顺流而下则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京杭大运河沟通各地。

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正是这些早早背负着家族使命的徽州人,



或在外经营,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名商巨贾,



或有一技之长,是远近驰名的能工巧匠,



或留守在家的,发掘出家乡的特色物产,通过水陆交通供向各地;



或潜心治学,参与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



他们同心协力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财富,



支撑起整个徽州的兴盛繁荣,



如今我们还能从遗存的工程和徽派建筑中窥得其一二。

△历经沧桑的渔梁坝水利工程仍保存完好



被称作“江南第一都江堰”的渔梁坝,



几百年前就成为了新安江上商贾往来的码头,



被视为徽商兴起的源头。



还有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产生的徽派建筑,



则体现了南北融合的集大成者。

在北方院落的基础上融入了南方人架楼而居的特点,



将宽阔的庭院逐步缩减成集采光、取水、通风、装饰等功效于一体的“天井”,



并在屋顶上架设昂然挺立的“马头墙”,



解决了紧凑院落间火灾易于蔓延的问题。

房屋间装饰的“徽派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则体现了精致的徽州人对于审美的追求。



从山水人物到鸟兽虫鱼,皆在徽州人的一室之内。



而随着徽商的崛起,“徽派三雕”的技艺,



也跟随徽州匠人们走向了大江南北。

02

春天,总要去徽州看花



除了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徽州其本身的山水风景就已是一绝。



三月,江南新春冉冉复苏,



古老而悠久的古徽州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山川、云海、民居、花草树木,



形成了一幅幅巧妙天成的画图。



除了名声在外的名片黄山和徽州古镇之外,



最令人期待的属当属新安江那一道山水画廊了!



新安江山水画廊,粉墙黛瓦间的春色。

李白曾游此地,呤诗:“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行走在新安江山水画廊,尤如置身于山水画中,



怪不得郁达夫曾以“断肠春色似扬州”来形容新安江的无与伦比。

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



两岸的油菜花就这么热烈而灿烂的开放着,



让人沉醉。

家朋&石潭特色乡村,共迎一场春日花事。



如果用一种色彩形容徽州的春,那一定是最明艳的鹅黄,



一如家朋油菜花海,被人称为“小扎尕那”,



是一个集徽派独特建筑和花海、梯田的世外桃源。

家朋乡的油菜花大多长在垦山而建的梯田上,



梅干岭梯田可谓是最受宠爱的网红打卡地,



被人们戏称是一座“藏起来的花海梯田”。



站在山顶望去,山谷内油菜花开得一望无际,



绵延数十公里都是油菜花的世界,



大大小小的油菜花梯田,高低错落,阡陌相连。

如果说家朋的油菜花是盛大,



那石潭则是动人。



碰上有云海的日子,



头顶云海翻滚,



与脚下的花海相连,



简直是美不胜收!

石潭村位于歙县霞坑镇的山坳里,



蜿蜒曲折的山路,不便的交通,



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阻隔,



如今随着各路摄影爱好者的油菜花海和云海的照片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慕名而来,



这小小的山村才开始热闹起来。

这层层叠叠的山川里,藏着数十个这样的村子,



石潭村只是离外界最近的一个。



从石潭村越往里走,风景越好,也越有野趣,



村与村之间仅靠一条羊肠小道相连,



这个时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梨花,



盛开得如火如荼。



一夜春雨过后的清晨,



太阳还没露脸,云海就汹涌而至,



山顶上的古村落在云涛中若隐若现,



真一个天上人间!

但徽州的春天,绝不只有油菜花,还有更娇艳的红粉!



卖花渔村,梅花仙境。



每年立春过后,徽州温暖的春天便已悄然而至。



新安江畔,有一个隐秘之地,



一个让人惊艳的梅花仙境。

卖花渔村原名洪岭村,



地处新安江南岸的沟谷腹地,



据村内流传的资料记载,



唐朝有洪氏兄弟因躲避战乱迁居于此,从而世代繁衍。

但卖花渔村,村子只卖花不打渔,



村子因世代以盆景花卉制作为业,



又因村子形状像鱼,村民多姓洪,



“洪”字有三点水,鱼得水则活,



所以取名为卖花渔村。

这个像花一样美丽的山野小村,种花历史已逾千年。



二红,绿萼,骨红,玉蝶,各色梅花竞相绽放。



庭前院后,青瓦白墙衬托着疏影横斜的梅花,



水墨画般的素雅,梅香扑面,令人怡情陶醉。



走进卖花渔村,就宛若迈入了一个浓缩版的国画徽州。

除了每年漫山遍野的梅花吸引游人的前来,



卖花渔村作为徽派盆景的发源地,



盆景才是卖花渔村的产业特色,



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花卉盆景。

隐于山中,种树弄梅,



勤劳的卖花渔村人将山花变成了盆景。



雄村,一堤桃花姹紫嫣红了260余年。



说起赏桃花,徽州人心里第一反应莫过于在歙县上水南那个叫雄村的村。



因为这座古村,一堤桃花姹紫嫣红了260余年,



每到春天就美成摄影界的“网红” 。

每年阳春三月,



雄村渐江处西岸200米的堤岸上,



数百株五彩缤纷的桃花染满枝头,



伴随着一江碧水,绵延数十米,形成十里红云的盛景。



尤其是那朵朵粉嫩的桃花映衬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



处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韵味。

黄山,与杜鹃约会。



每年的四月、五月,



杜鹃花与黄山的约会,



如期而至。

作为安徽省的省花,



黄山杜鹃叶片油绿光亮,



花色呈粉白、玫红,



为苍松与险峰增添了几分柔情,



同时也得了一个“高山玫瑰”的浪漫昵称。

韶光正浓,



在黄山之巅的玉屏楼、北海、西海、散花坞、信峰上,杜鹃花竞相绽放。



奇芳绝艳,杏粉、梨白、殷红,如同胭脂般绮丽,



花儿在风中摇曳多姿,春色怡人。

本来嘛。



把“徽”字拆开来看,有山,有水,有人文,



马头墙、青石板、古民居、水乡石桥、山水画廊间的红粉云霞和大片明黄。



一到春天,总要去一趟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