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49年香港之争,毛主席叫停林彪缓一缓,英国人认为解放军害怕了

2023-10-05 17:05:07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到清朝,统治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合约,导致香港被强行割让和租界,从1898年开始直到1997年才正式期满。香港问题一直是国家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毛主席。虽然毛主席未曾踏上香港领土,但在位期间密切了解香港情况,为后续香港的回归做了不少准备。

  一、林彪欲进军香港,毛主席下令停一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战争依旧没有停下。10月15日,解放广东的战役获得胜利,林彪率领第四野解放军欲对香港展开攻势,并在三天之内拿下香港,洗清耻辱。新中国不承认任何不平等条约,香港被割让自然也不在范围内,并且当年的香港与第四野战军的驻扎地仅仅相隔一条河,想要夺回轻而易举,就差主席的一声令下。

  处在香港的英国人自然也十分清楚当时处境,英国港督葛量洪甚至做好了香港要被解放的准备,只要中国人发动攻击,英国人绝没有多余的能力对抗。

    (解放战争中,林彪曾指挥数十次大型战役,每次都凭借敏锐观察大获全胜,而英国驻港部队仅有三万人和一支海军队伍,无论是军力还是防守能力都一般。)甚至葛量洪表示,解放军都不需要使用武力,只要断了香港的水和粮食,几个星期后香港就会完蛋。这样的心态是港督的,更是英国人的,他们在默默等待那天的到来。


  为了成功拿下香港,指挥官林彪做了缜密周全的计划,提交到了中央,只要主席同意,林彪便会带领军队发动战争。但就在林彪准备大展拳脚时,毛主席却下令暂停进攻计划,另外再做打算,这个命令一出让林彪摸不着头脑,人民解放军的脚步随之停在罗湖,没有继续向前。而且中央也没有断水断粮,甚至周总理特意指示要保障香港的饮用水供应。

  这样的结果让英国人感到意外,甚至他们觉得是自己的实力让解放军感到害怕。实际情况当然相反,停下脚步是因为毛主席认为香港有点用处。

  其实早在1946年12月内战爆发时,毛主席就明确表示过“解决香港问题要从缓考虑”。那时候,毛主席会见了来自西方的三位记者,其中一位名叫哈默的记者问主席:

“在香港问题上,中共中央有什么样的态度?”

       主席当即表示:

“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中国那么大,许多地方都没有管理好,急于要这块小地方干嘛?将来可按协商的办法解决。”

  1949年1月,毛主席发布了《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内容显示: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必须实现独立解放,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该按照问题的实际性质和情况进行分别处理。凡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无害或者无大害者,即使易于解决,也不必忙于解决。反问题尚未研究清楚或解决的时机尚未成熟者,更不可急于解决。

  而香港问题作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解决,但又因为解决的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不可急于解决。这次的指挥就是基于这样灵活的外交基础。由于香港形势特殊,中央没有直接宣布自己的策略,而是选择通过媒体秘密传达。


      1949年2月,香港《文汇报》上写道“中国人民反对国内反动内政,不得已才用战争解决问题;至于对外关系,会先就外交途径解决。”这篇报道以非正式行径表达了中央维稳意图。

  “暂时不动香港”是毛主席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这个决策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全国大局将定时,毛主席与米高扬谈话一再表示:

“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没有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过去就行,但海岛上的就比较复杂需要更多时间采取灵活方式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没有多大意义。相反还要利用两地原来的地位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更加有利。”

  不过中央停下了以武力解决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对香港的计划,中央向驻港英政府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香港不能作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基地;二是不能进行破坏新中国威信的活动;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的人员必须得到相应保护。三个条件合情合理,中英双方达成协议。


  二、毛主席站在世界全局考虑问题,坦言香港有点用处

  毛主席的所有想法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或者随意决定,而是出于对香港当地的仔细考量。一是出于之后发展情况的考量,解放战争进行到深圳时,廖承志等人向中央汇报情况,称由于美俄实行封锁政策,我国上海、天津等地的对外贸易无法进行,这个时候收回香港得到的仅仅是个深水港口,不如直接利用香港打破英美两国之间的联盟,突破美俄对我国的贸易封锁。

  二避免香港问题国际化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施行的政策都是基于国情的、灵活的。曾经英国提出过国际共同管理的议案,想要利用国际威力镇压我国以此留住香港,如果这样的议案真被同意,美国一定会先插一脚,到时候香港问题就不仅仅是我国与英国之间的抗衡了,所以停下来更有利于香港和平稳定,香港在英军驻守下,美国也不敢随意行动,反而能继续贸易。

  三不轻举妄动,香港还可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香港自古以来就有东方明珠的美誉,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就成为了英国的远东贸易橱窗,平均每年英国都要在港投资上亿英镑,因此英国具有强大的外贸优势。

      如果新中国成立后直接收复香港,香港就失去了贸易优势。尤其新中国刚成立时,面对的还是经济破败、财政崩溃、政治敌对等多方面的压力,比如美国一直针对我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我国实行了全面禁运,禁止多种物资出口我国,企图从经济上扼杀新中国,而这个时候香港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收复香港不算合适。

  我们站在现在的立场去看毛主席的决定会发现毛主席早已经形成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的观念。毛主席对世界格局有着缜密观察,他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格局,了解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定会阻止共产党执政,一旦执政还会实行封闭出口策略,但香港作为英国在远东政治上的象征,留在英国人手中,更有利于后续我国的出口外贸。而且英美之间在对华政策上一定会出现矛盾,英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会跟着美国走,反而对我们大有用处。


  三、主席沉着冷静,74年点名“具体的事情由年轻人去办”

  1959年.中国共产党内少数成员认为收回香港必须要快准狠,为此主席还耐心解释“香港还是暂时不收回来好,我们不急,目前对我们还有用处。”之后,主席在同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谈话中又表示我们现在不谈香港问题。

  可惜当时人们理解不了主席的良苦用心,甚至这样的政策还受到了国际上一些共产党员的批评,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态度太过软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够允许殖民统治者的存在。

      对此毛主席依旧解释“对于香港,英国并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想要占领当时是可以的,但是过去我们之间有条约关系,香港是租借出去的,租期99年,还需要34年才满期,再加上贸然行动不利于世界贸易关系,所以我们才暂时不动。”

  之后十几年,主席对外依旧是这样的态度。1974年5月,主席同英国前首相希思再次谈到香港问题,这时也明确表示,现在香港作为英国管理下的亚洲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是安全的。香港问题,主席一直以全局角度看,同时也要求相关领导不要站在内地的眼光去考虑香港,更不能使用解决内地的办法解决香港。

  为了确保香港同胞生活质量,中央还曾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困难时期也未曾中断,价格也十分低廉。1960年前后,香港出现水荒,用水告急,毛主席认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我们的同胞,供水工程应该由国家支持,就这样解决了香港供水问题。


  毛主席为香港问题做了全面的战略准备。1974年5月,刚刚下野的希思来到了中国受到了毛主席亲自接见。谈话时,主席问身边的周恩来:“还有多长时间?”

       周恩来回答道:“是1898年租给他们的,租期99年,到现在还有24年”。

        随后毛主席提出“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是年轻一代人的事情了。”说完之后,主席指了指旁边的邓小平说“那是他们的事情了。”

  邓小平明白主席的意思,对希思说“如果中国到时候还不把香港主权收回来,我们这些人谁也交不了账。”希思点点头。

  之后收复香港的重任就交给了邓小平。1977年7月,邓小平思考香港主权。1978年4月,国务院成绩港澳办公室,筹备港澳问题。1979年,邓小平与麦理浩交谈,麦理浩提出香港回归后新界应该继续由英国管理,邓小平立马拒绝了这一请求。麦理浩访问北京和邓小平的会见,给国际社会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中国政府已正式把香港问题提上日程。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

  现在我们回看主席所做决定,不得不佩服他的深谋远虑。正是有了毛主席对香港问题的冷静思考,才有了如今香港的辉煌。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香港的稳定幸福一定是毛主席所想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向毛主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