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李自成临终前痛哭流涕:如果当年听吴三桂的话,满清必败无疑

2023-09-24 17:05:10

关于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口溜有这么一句:辽宋夏金元明清。明清两朝是离中国近代最近的两个王朝,关于明清的电视剧也数不胜数。比较出名的就有陈宝国主演的《大明王朝》和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

鲜有人知的是,在明清之间,还短暂的出现过一个朝代,只不过建立的快,灭亡的也快。这个王朝就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顺王朝,这一短命的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仅仅只用了42天。

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正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而另一边,吴三桂却斩断了李自成特使的头颅,并和清朝军队一起攻下了山海关。

此时的李自成,走向龙骑的步伐已沉重不已,风光背后,是一系列的残局,残局的背后,离不开“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一、李自成:没有摆脱小农意识

17 世纪 40 年代,也就是明朝中后期,由于明朝腐败官僚主义盛行,民不聊生,所以各个地区的有志之士都虎视眈眈,导致当时中国的政局除了明朝以外,还有李自成农民军和满清两大势力,他们都对皇位虎视眈眈。

当时明朝已摧枯拉朽,而清朝以及李自成的农民军成为了天下争夺的主力军, 在清军未到达中原之前,李自成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崇祯十六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新顺,决定趁热打铁,去往北京,推翻明朝。

他听从手下顾君恩的意见,决计先取关中作基地,后经山西攻取北京。但这一计划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陕西经济已经走向凋敝的现状,李自成之所以采纳这个意见,完全是因为这迎合了大顺军从将帅到士卒都普遍存在的思乡情结。

在这一错误的计划下,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悉数西去,一步步走向战败。 李自成没搞清楚最重要的一点,要想大顺王朝建立经久不衰,最重要的敌人,不是明朝,而是来势汹汹的满清。

此时的明朝已经脆弱不堪,推翻起来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满清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若李自成将重点放在抵御满清,毫不犹豫地直取北京,以充裕的时间经营中原。大顺王朝很有可能不会这么快就走向灭亡,很可惜的是李自成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644年,李自成创建了大顺政权,自称大顺王,国号大顺,定都在西安。他试图通过改革和整顿政府来提高治理效率和加强军队的组织。

然而,由于他缺乏政治经验和政府组织的稳定,以及农民起义军和原明朝的官员之间的矛盾,大顺王朝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李自成还是没有摆脱自己的小农意识。尽管李自成创立了一个政权,但他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政治改革和建设。

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继续采取毁坏和掠夺的政策。这导致了农业的衰退、商业的瘫痪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他也没有建立一个强大和稳定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地对抗外来入侵者。
此外,大顺王朝也面临着内部的分裂和争斗。李自成没有能够团结各地方领袖和地方统治者,而是过于集权和威权,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强化和民众的反抗。这使得大顺政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最终,大顺王朝的灭亡主要源于清朝的入侵。清军由吴三桂等人协助进入中原地区,逐渐击败了大顺军队。清朝的军事实力、组织能力和政治稳定性超过了大顺王朝。加之内部分裂、政治混乱和经济困境,大顺王朝无法与清军抗衡,最终仅存在了42天就灭亡了。

二、吴三桂:先反后又自立为帝

说起吴三桂,大多数时候都是骂声一片,说他不是“叛贼”,就是“汉奸”,反正没一个好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吴三桂在军事上,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若没有他的引清兵入关,清朝能否能建立还是一个谜。

吴三桂出生于云南昆明,是明朝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子承父业,吴三桂小时候就受过大量的弓马骑射,成为明末清初的一名着名将领。吴三桂的一生经历了明末中国的剧变,他以其参与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的重要事迹而被人时常念叨。

吴三桂的影响力源于云南地区的地位和他与清朝的协作。明末清初,李自成以起义军的名义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然而,李自成治理不善,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于是,吴三桂决定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李自成。

吴三桂首先通过交谈和派遣使者与清朝达成合作意向。可是,明朝政府得知后将吴三桂抓捕入狱。吴三桂毅然决定,亲自奔赴北京向清朝请求支援。经过艰苦的旅程,吴三桂成功地赢得了清朝皇帝的信任,并得到了对抗李自成的承诺。

在随后的战役中,吴三桂带领清军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吴的军队出奇制胜,威力无穷。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他成功地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为清军夺取北京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重要的是,在决胜的关键一战中,吴三桂以联络工作为重,不仅准确掌握到了李自成军队的情况,还准确安排了攻击时机。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清军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吴三桂的协助对清朝的成立和统一中国具有深远意义。清朝皇帝对吴三桂的忠诚和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授予他重要的职位。吴三桂将云南地区纳入清朝版图,并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进行了改革和重建。

然而在后期,吴三桂又开始跟清朝对着干了,1673年,吴三桂决定反清,只是这次,他的运气没有那么好了,经过二十年的治理,清朝此时的统治基本稳定,想要推翻并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吴三桂在建立清朝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个大功臣,可今时不同往日,这时,已经没有人跟着他“反清复明”了。

最终他只能选择单打独斗,自称“大周皇帝”,从平西王沦落到一个造反的军阀。

吴三桂成为中国历史中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人物。吴三桂降清与反清,均由情势所致。降清,是以“复君父之仇”为名引清兵入关而受封平西王;反清,是因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而起兵。

他的军事才能和对政治的理解使得他能够掌握机会,取得一定的成功。同时,他的联络和协调能力也对他的军队取得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三桂的重要事迹,尤其是其引导清军入关和击败李自成的故事,反映了明末乱世中的利益权衡和政治现实。无论如何评价吴三桂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决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选择和行动对明末清初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终惨败,逃亡的路上被误杀

李自成亲手建立的大顺王朝,仅仅不到两个月就被满清打垮了,这对李自成来说就是天大的打击,从天堂到地狱,往往就在刹那间。

李自成逃亡路上,不幸被农民误杀,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他,还在对着手下,懊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听吴三桂的话,李自成不禁痛哭流涕:如果当年听吴三桂的话,满清必败无疑。

前面说了,吴三桂是明朝重臣,吴三桂眼看明朝不堪一击,他势必要投靠李自成或者是满清,那么吴三桂为什么选择了满清,而舍弃了大顺王朝呢?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和吴三桂谈不拢,吴三桂是明朝重臣,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李自成若想要他的帮助,那一定要开出一定的条件,可惜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根本满足不了吴三桂,吴三桂只好投靠了多尔衮。

李自成招降吴三桂时,吴三桂劝诫李自成抵御满清,直取北京。李自成心想吴三桂还没归顺自己,就在这里指点江山,再加上自己的小农意识局限了自己想法,李自成并没有打算听吴三桂的话。

吴三桂眼见李自成并不打算按自己说的做,觉得李自成难以笑到最后,又想到自己辅佐李自成后,他也没有让自己在关外自立为王的打算。在对利益的权衡之下,吴三桂还是决定去投靠多尔衮,共同推倒李自成。

最终,清兵在吴三桂的指挥和加持下,顺利击败了李自成,让李不得不落荒而逃。当他逃到一个小村庄,被村民当成土匪,直接用石头砸死了。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会输给吴三桂,以及为什么没有听从吴三桂的建议呢?这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的多面性。

首先,李自成之所以输给吴三桂,主要原因在于他缺乏军事训练和战略指挥的经验。李自成起义时智勇过人,但他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相比之下,吴三桂则是明末云南的有名将领,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指挥,对战略战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吴三桂精心布置了战场,并采取了奇袭和埋伏等战术,成功地击败了李自成。

其次,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后,便仗着自己的身份势力,大肆搜刮百姓钱财,进行抢掠,这一系列不讨好的举动,让他彻底的失去了民心。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民心天下也岌岌可危了。

此外,在大顺政权中,李自成还面临着内部矛盾和混乱。他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和军事体系,而是过分依赖个人决策和英雄主义。这导致了他的统治受到了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以及军队内部的分裂和纷争。

相比之下,吴三桂对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有效和有序,这为他的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李自成的政权缺乏外部支援,面临着资源匮乏和物资短缺的困境,这使得他难以持续战争。

李自成最终因为没有听取吴三桂的建议、内部矛盾和混乱,以及缺乏外部支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让自己的大顺政权走向了灭亡,而吴三桂则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成为了明末清初的着名人物,不得不让人唏嘘。

参考文献:

[1]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2022年5月,北京日报出版社

[2] 李治亭,《吴三桂全传》,201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