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陈毅打仗受质疑,甚至遭弹劾,在华野的地位为何稳如泰山?

2023-05-01 17:04:06

陈毅一向被誉为“诗人元帅”,这句话既是称赞,也有其他理解。

说是对陈毅元帅的称赞很容易理解,毕竟陈毅元帅的文采是出了名的,在十大元帅甚至开国将帅十分耀眼。很多人在课本《青松》和《赣南游击词》中就认识了这位名帅。

陈毅元帅的诗词通俗简练、名句迭出,诸如写品格:“大雪压青赛,青松挺且直。”写三年游击战的艰苦:“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还有非常着名的反腐倡廉警示语:“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但也有人对“诗人元帅”这一称谓有其他的理解,认为“诗人元帅”暗含陈毅元帅指挥作战、打仗能力不足的意思,认为其写诗的水平远高于指挥打仗。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否则,陈毅为什么在华野(三野)的地位这么稳固呢?

陈毅元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换句话说,陈毅元帅在华野(三野)中稳如泰山的地位,既是对他早年奋斗经历、革命资历的尊重,也是对他坚持三年游击战的肯定,还是对他坚决执行延安指示、发展壮大新四军的认可,更是对他在“黄花塘事件”中受到委屈而忍辱负重的博大胸怀的褒奖。

青年时期,陈毅学的是文科,还立志当一个作家,经历和周公如出一辙。

周公早年读书期间,还写过一个武侠小说。但是,在同样经历了赴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周公的志向发生了变化,而陈毅也在周公影响之下,走上了为中华崛起而斗争的革命道路。

回国后,陈毅先是协助刘伯承、朱老总举行了泸顺起义,紧接着又追随周公和朱、刘两位四川同乡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利后,陈毅协助朱老总在湘南起义,并把南昌起义余部带上了井冈山。

同一时期,陈毅是团一级的指导员,而林总、粟裕、陈赓、许光达、杨至成、陈奇涵、萧克、赵尔陆等开国将帅,都不过是连排级干部。所以,井冈山会师后陈毅跻身“三巨头”之列。

江西苏区时期,陈毅担任过红4军前委书记、红22军军长。

苏区扩红运动之后,陈毅从正规军转入地方,担任有5个独立师的江西军区司令员。不久,根据形势变化又改任西方军总指挥,配合李德、博古的红军主力开展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陈毅作为苏维埃办事处主任也就是留守主任,是10位高级将领中职位较高的。三年游击战的艰苦不亚于长征,陈毅和南方八省游击队一样经历了大浪淘沙的过程。

留守的高级将领,瞿秋白、陈潭秋、贺昌、何叔衡、刘伯坚、毛泽覃、古柏等人先后牺牲,只有赣南游击区的项英、陈毅侥幸活了下来。苏区留守的1.6万红军,跟着项英、陈毅的也仅剩300多人。

全面抗战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的南方八省15个游击队共1万多人。

当时,除了几个根据地有一两个连的人员留守之外,绝大多数根据地的游击队员都被项英、陈毅召集下山改编为新四军。陈毅在召集旧部时,还差一点被湘赣根据地的老红军谭余保错杀。

陈毅的镇定和口才救了自己一命,谭余保派人进城一调查,果真合作抗日了。

陈毅是新四军的创始人,所以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陈毅最适合代任军长。

新四军时期的陈毅

陈毅的威望是一步一步拼出来的,新四军上下都很叹服。

组成新四军的15个根据地游击队,数高敬亭、张鼎丞、叶飞和傅秋涛的队伍最大,都在千人以上。傅秋涛和“刺头”谭余保都编入陈毅一支队;三支队的叶飞一直对陈毅钦佩有加;张鼎丞等人在抗战时期和陈毅相处融洽;就连软硬不吃的高敬亭也只有陈毅能说得上话。

在新四军领导层,军长叶挺和副军长(代行政委职责)项英不对付,一直在中间起到润滑作用的陈毅是新四军顺利发展的关键人物。陈毅、粟裕组建江南指挥部以后,新四军军部一路走得磕磕绊绊。

陈毅的资历不但在新四军有口皆碑,就连八路军将领也很服气。

新四军时期,唯一不把陈毅放在眼里的只有火箭提升的饶政委。

饶政委一直是白区工作的干部,也是华中原刘书记的爱将,在刘书记回延安以后被委任为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结果,饶政委在黄花塘罗织“八大罪状”弹劾陈军长。

饶政委、陈毅、谭震林、刘瑞龙、粟裕

黄花塘被搭档弹劾,是陈毅一生至暗时刻,后回延安参加整风。

俗话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状态,而一个人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福报。陈毅元帅最大的优势并非军事才华和纵横捭阖的外交能力,而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开朗的性格和博大的心胸。

延安整风时期,陈毅因为“黄花塘事件”被多方调查,但是陈毅一直以大局为重,即便在七大委员选举中排名44,位于委员的中下游也无怨言。主席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对陈毅的信任有增无减。

抗战胜利后,虽然陈毅和饶政委仍然同在新四军,但是陈毅的“代军长”已然去掉了“代”字。当全面解放战争开始后,主席“分槽喂马”让饶政委任华东军区职务,陈毅领导山东野战军。

山东野战军首战朝阳集,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取得了开门红。

但是,此后山野五战皆墨:泗县攻坚不敌桂军,接下来4战不利。而同期的华中野战军则在苏中七战七捷。按照自行车理论,团队一旦发展不顺利问题都来了:华中局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联名给延安的主席发电“弹劾”陈毅搞“山头主义”,排斥粟裕所部。

这就是“陈毅不会打仗”的由来,主席也曾考虑让徐向前到山东替换陈毅。

邓子恢

关键时刻,陈毅主动推进和华中野战军的整合。

事实证明,陈毅并非不会打仗,而是游击战时期的陈毅、抗战时期以根据地建设为主的陈毅,不太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兵团作战、野战和运动战。但是,主席慧眼识才,发现了粟裕的天才表现。

粟裕具备野战军主官的一切条件,只是欠缺资历和强硬个性。

而华东野战军的来源非常复杂,既有华中新四军(叶飞、王必成、陶勇、韦国清),还有八路军115师(罗炳辉、何以祥)、129师部队(许世友、孙继先、皮定均),还有山东纵队(王建安、廖容标)和山东野战军(宋时轮、王麓水),整合难度非常之大。

粟裕的军事才华和打仗水平毋庸置疑,但个性儒雅,难以弹压华野的骄兵悍将。这从粟裕“两让司令”和挽留出任中野副司令员的陈毅继续在华野挂名,就略见一斑。

此时,既有资历又有威望、军事也不外行的陈毅,就成为华野一把手的不二人选。

陈毅、饶政委、粟裕、宋时轮(华野上海入城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台。陈毅作为粟裕和华野众将领的统领者,对华野(三野)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保证,其地位始终无人可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