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65年,军统少将遗孀上交一本日记,上海市长:你丈夫很了不起

2023-01-14 17:05:05

1965年的一天,国民党军统少将周镐的遗孀吴雪亚,带着一本破旧日记本来到上海市政府门口,要求拜见上海市长曹荻秋。

门口警卫员要求其登记信息,当吴雪亚上报身份后,对方吓了一大跳,没想眼前面容憔悴的女子竟是大特务周镐的妻子。

随后,工作人员要求她赶紧离开,并称曹市长日理万机,不可能见她这个特务遗孀。

吴雪亚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如何的不受人待见,但她更明白,只要见上曹市长一面,并亲手将手中日记公布于众,周镐的真实身份就会被世人知晓。

门口警卫见他一再请求,只好打电话向曹市长请示。

当得知周镐遗孀吴雪亚前来后,曹荻秋立即命令赶紧领她进来!

最终,吴雪亚将那本已发黄的日记本交到了曹荻秋手中。

当曹荻秋打开这本日记后,瞬间泪流满面,他满怀沉重的心情对吴雪亚说:“你丈夫很了不起,他是人民功臣!”

那么,日记本中记载了什么?曹荻秋为何对周镐有如此高的评价?周镐到底是什么身份?

军统少将遗孀拿出一本日记

1949年1月初,周镐被国民党保密局枪杀,然而,周镐发妻李华初并不知情,仍在武汉苦苦等待周镐归来。

李华初每天都在家门口焦急等待,时不时远眺,希望能看到熟悉的身影,然而,直到武汉解放,仍没有丈夫的任何消息。

有人告诉李华初:周镐应该是跟随国民党大军去了台湾,毕竟此时的周镐名义上是军统大特务。

李华初隐隐约约中感觉,丈夫“身在曹营心在汉”,极有可能早就投入人民怀抱。

因而她坚定表示,周镐不会背离她们母女三人而去,最大的可能是他已不在人世,但李华初仍对丈夫抱有幻想,希望他早点回来,一家人团团圆圆。

就此,李华初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周镐老家湖北罗田农村,继续等待丈夫的消息。

当时李华初还很年轻,很多人劝她改嫁,但她坚定道:“我可以去死,但绝不改嫁。”

李华初之所以对丈夫如此思念,还因他们属于自由恋爱,有过一段彻骨铭心的爱恋,那是1927年,17岁的周镐阳光帅气、能言善辩,吸引了富家小姐李华初的注意,两人很快走到一起。

然而,周镐家庭贫寒,李华初父亲坚决反对这段恋情,可两个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自然是不会屈服于封建礼教。

那么,怎么才能将李华初娶回家呢?周镐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抢亲”。

周镐单身匹马只身来到李华初闺房中,两人再一同骑上白马越过层层阻碍来到周家,可这一大胆举动也让李华初和父亲彻底决裂。

因周镐家境贫寒,结婚当天竟没有像样的婚房,两人只能住在山顶一间茅草房中,但就算这样,李华初仍毫无怨言。

婚后,两人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活泼可爱的儿子在寒夜中诞生。但不久后,周镐又来到武汉学习,只留下李华初在茅草屋里孤苦伶仃的抚养儿子。

一天傍晚,天下着大雨,茅草屋被雨水倒灌,母子俩双双风寒,发了高烧。第二天早上,李华初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和儿子泡在水中,屋顶还在漏雨,再看儿子已昏迷不醒,当她抱着孩子找到郎中时,孩子已然夭折。

周镐得知后心痛不已,他自觉对不起妻子,将其接回武汉,两人租了一间小房子,平日里李华初靠给人洗衣服赚取微薄收入。

但就算这样,在她看来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再苦也很甜蜜幸福。

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让李华初一生只认准周镐一人,即便得知周镐为了潜伏汪伪敌营迷惑敌人,又迎娶吴雪亚为妻,仍宽容大度理解丈夫苦心,对其始终不离不弃。

不过,新中国后,李华初始终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她只能将对丈夫的思念化为抚养三个女儿的动力。

周慧励等三姐妹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出色,屡屡拿到助学金,减轻了李华初的诸多负担。

然而,随着政治运动的到来,李华初母女吃尽了苦头,1962年时,李华初被认为是伪军官太太,被下放到农场中劳作,3年后就在苦闷中离世。

不过她去世前,仍苦苦思念丈夫,并对女儿说:“你们的爸爸是个非常好的人,好人应该有善终,为什么他就没有呢?”

李华初对丈夫情深意浓,吴雪亚又何尝不是呢?然而,她自新中国以来,因顶着军统少将遗孀的名头,遭到了层层审查。

当吴雪亚辗转得知李华初病逝消息后,内心十分悲痛,她发誓要在有生之年为丈夫周镐证明清白、澄清身份。

1965年的一天,吴雪亚经过多番打听,得知曹荻秋已被任命为上海市长,连忙带着一本破旧日记本来到上海市政府门口,要求拜见丈夫故友上海市长曹荻秋。

不过门口的警卫员将其拦下,要求其登记信息。当吴雪亚上报身份时,保卫科同志吓了一跳,没想眼前面容憔悴的女子竟是大特务周镐遗孀。

随后,工作人员要求她赶紧离开,并称曹市长日理万机,不可能轻易接见普通人。

吴雪亚知道自己顶着军统少将遗孀的身份,对方是轻易不会相信她的一面之词,但她知道,只要见到曹荻秋,那周镐的真实身份将大白于天下,她执意坚持见上一面曹市长,并亲手将手中发黄的日记交到曹荻秋手中。

保卫科同志见她如此执着,只好打电话向曹市长请示。当得知周镐遗孀吴雪亚前来后,立马激动说道:“啊!你说的是不是真的?我找了周镐好多年,一直没他下落,你赶紧领她进来!”

就这样,吴雪亚被带到曹市长办公室,一见面,她就迫不及待解释道:“曹荻秋同志你好,我是潜伏在敌营的中共党员吴雪亚,当年组织上要求我配合周镐的地下工作,命令我和其结婚,他在党内名字为周治平!”

曹市长对周镐并不陌生,早在淮海战役时,周镐被组织上要求策反刘汝明时,就是由曹荻秋直接领导。

他对吴雪亚说:“我们曾在一起工作过,后因工作调动的问题,我们失去联系,但后来我就没有他的下落,多番寻找也没结果。”

说到这里,吴雪亚已泣不成声,她流着泪说道:“周镐同志牺牲于黎明前的曙色中,倒在了孙良诚、刘汝明反革命分子的手中。”

说罢,吴雪亚拿出那本已发黄的日记本,将其郑重交到曹荻秋手中。

原来,周镐预感自己会被孙、刘二人出卖时,提前将日记本交给吴雪亚,这本日记记录了周镐从事革命以来的点点滴滴。

他还嘱咐吴雪亚,一旦自己牺牲,一定要将这本日记交到曹荻秋手中,只有他才能证实自己红色特工的身份。

当曹荻秋打开这本见证其革命的日记后,瞬间泪流满面,他满怀沉重的心情对吴雪亚说:“你丈夫很了不起,他是人民功臣!”

那么,曹荻秋为何对周镐有如此高的评价?周镐到底是怎么牺牲的?

一切还要从策反孙良诚说起。
成为中共特别党员

1946年3月,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在南京空难摔死,消息传出后,军统内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蒋介石随即将军统局改为国防部保密局。

此时,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野心已昭然若揭,为了更好配合解放战争,使得中共秘密战线得以延续,中共又在保密局中布下了一枚重要棋子,这枚棋子就是周镐。

1945年8月上旬,日军即将投降的消息传出,整个南京乱成一锅粥,蒋介石听闻后心急如焚,一旦日军投降,南京上百万军队和数不清装备该如何接收?毕竟新四军就在江苏一带活动,而国民党远在重庆,一旦南京落入共产党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蒋介石连忙任命军统南京站站长周镐为“南京指挥部”指挥,让其负责接管南京日伪政权。

同月16日一早,周镐急急忙忙调兵遣将,实施大规模逮捕汉奸行动,抓捕了汪伪、日伪汉奸头目47人,并将其关押在地下室中。

抓捕过程中,伪陆军部长萧叔董因受伤流血过多而死,伪考试院院长陈群畏罪自杀。这一变动,在汪伪汉奸内部产生极大震动和恐慌,大家开始抱团反抗。

当时,汪伪主席陈公博计划解散伪政权,可周镐的一系列强硬手段,引来了陈的不满,他调动嫡系部队向支持周镐的警卫部队火拼,整个南京城枪声大作,人心惶惶,局面彻底失控。

蒋介石最初的意愿是让南京保持现状,只要新四军没有进城就算任务达成,其他军务、政务部署等待正规军到来后再调整。

而周镐的擅作主张引来蒋介石的大为不满,老蒋为了避免南京继续混乱下去,以免新四军渔翁得利,居然邀请日军方面维持治安。

紧接着,冈村宁次立马派军将周镐软禁起来,并宣布“南京指挥部”解散,关押汉奸全部被释放。

不久后,戴笠抵达南京,周镐听闻后大为兴奋,以为自己会被当成功臣对待。可没曾想,一向对他器重的戴笠,斥责他擅自行动、野心十足,下令将其继续关押在警备司令部,不久后更是将其押解上海,理由是“贪污”。

周镐对此多次抗议,并托关系找人帮自己说话,洗刷莫须有的罪名,但到处碰壁。

周镐这才意识到,自己触动了一群人利益,毕竟他对大汉奸周佛海和重庆往来等秘密之事了解太多,戴笠是想要“卸磨杀驴”。

直到戴笠因飞机失事,周镐这才在军统局副局长唐纵的保释下被释放出来,唐纵还对他说:如果戴笠不死,你将像张学良一样牢底坐穿。

可就算恢复自由,保密局也不给他安排差事,让其赋闲在家。期间,周镐沉默寡言,郁郁不得志,没有收入,生活也变得艰难。

就在他迷茫之时,他的同乡、黄埔同学、中共党员徐楚光前来看望。原来,华中分局根据中央指示,下达了策反京沪徐杭一带国民党要员的任务,徐楚光慎重考虑后,决定争取拉拢周镐,这才主动登门拜访。

周镐早就对国民党军大为不满,他对徐楚光说:“徐兄,说实话,我这几年提着脑袋为党国干事,实实在在抗日,竟遭到如此待遇。如今全国百废俱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可蒋介石却为了独裁统治,积极打内战,真让人唾弃。”

徐楚光没想周镐早已对国民党失去信心,他积极宣传我党政策,让周镐明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政党,并拉拢其参加革命。

周镐激动道:“我要求加入党组织,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周镐的入党申请,得到了华中分局领导人邓子恢、谭震林的批准,并任命其为京沪徐杭特派员,而这一详细入党经历,周镐均记录在日记中。

1946年5月的一天深夜,周镐将自己成为中共党员的消息告诉妻子吴雪亚,吴雪亚主动提出也一并加入共产党,并在丈夫从事秘密活动时为其放风掩护。
策反孙良诚

周镐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策反孙良诚,他曾担任孙良诚部的总参议,和其有一定交情。

而组织上认为,孙良诚在国民党军内部长期受到歧视和排挤,策反的难度不是太大。

其实,早在1945年7月,毛主席就曾亲自写信劝降孙良诚,但孙迟疑不决,始终徘徊观望,无法下定决心。

孙良诚部第4军副军长谢庆云是中共地下党员,一天孙良诚抱怨道:“蒋介石欺人太甚,为了留一条后路,你一定要做好和中共方面的联系,并摸摸周镐的底,看他是否和中共方面有联系。”

谢庆云一听,时机已到,立马将孙良诚的意愿向华中分局汇报,邓子恢当即下令,让周镐、谢庆云、郭楚材三人负责策反工作,并指示周镐为中共代表,和其秘密谈判。

1946年11月下旬,周镐计划前往苏北孙良诚总部面谈,可还没出门就被保密局特务逮捕,并将其关押到看守所内。

徐楚光得知后,意识到内部出了叛徒,随即将和周镐有关联的人全部转移,并查出叛徒为曾任汪伪军政训处处长刘蕴章。

不过,周镐在看守所内坚不吐实,而刘蕴章也找不到其他证据。刚巧,此时毛人凤刚担任局长,正是笼络人心之时,为了让周镐为自己所用,亲自批准释放周镐。

回到家后,周镐思考该如何才能接近孙良诚,对其策反,但一连好几个月也没想出好办法。就在此时,蒋介石亲自为周镐开了“通行证”。

原来,1947年7月,有人举报孙良诚和新四军私通,蒋介石想到周镐曾在孙部任职,因而指名让其调查。

可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他亲自遴选的人竟是共产党的高级情报员,周镐也没想到,自己正愁怎么执行任务时,竟是蒋委员长的一纸手令让自己顺利完成任务。

周镐到了苏北后,坦诚道:“兄弟奉蒋命前来查明你和新四军勾结一事!”

孙良诚吓得心惊肉跳、脸色大变,他知道蒋介石心狠手辣,越想越是后怕,连声向周镐哀求道:“这完全是无中生有,老蒋对我百般猜忌,叫我如何存身?望周兄救我。”

周镐趁机劝他“假戏真做”,另谋出路,干脆学习高树勋,伺机起义。

孙良诚听了后连连点头,表示可以和共产党接触,但他又狮子大开口,希望我党能接济1500两黄金。

周镐应允,回到南京后,向老蒋复命:“孙良诚并无勾结新四军情事。”

3个月后,又有人举报孙良诚和李济深“密谋反蒋”,蒋介石大怒,再次指定让周镐前去调查,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同年10月10日,周镐风尘仆仆来到孙部,表明自己此行目的,孙良诚倒吸一口气,看来老蒋对自己猜忌颇多,不然不会再三派人前来调查,这样下去还能存身吗?

周镐劝道:“少公还是要早下决心,赶快脱离老蒋,另谋出路啊。”

孙良诚满口答应,表示会尽快起义,周镐回到南京后,再次上报老蒋:孙良诚忠于党国,未有勾结情事。

然而,正当周镐费尽心思劝降孙良诚之时,1947年年底,因我党在上海一个情报破坏,徐楚光交通员吕祥瑞被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供出了徐楚光、厉群、周镐身份,而后这三人被捕。

不过不管敌人如何逼供,徐、厉二人始终未提和周镐关系,而周镐则表示和徐楚光是同乡、同学,抗战时曾一同展开抗日活动,不过彼此虽有私交,但政治上未有任何联系。

说来也巧,负责审讯此案件的军法官是周镐好友王鹤皋,王在审讯时极力为其说情,再加上郭旭、任建冰等人联名保释,周镐这才再次虎口逃生。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48年4月,中共党员罗纳被捕,审讯中供出了中共地下党员名单,周镐又在其中。负责此案的是曾多次保释周镐的好友、保密局二处副处长黄逸公。

黄不是傻子,他意识到:周镐多次牵扯共案中,恐怕其真实身份就是红色特工。但出于朋友交情,黄找到他,当面劝他向毛人凤坦白。

周镐听了后假装若无其事,但已下意识明白南京非久留之地,当晚就烧掉所有机密文件和报刊,并假装和妻子吵架,神不知鬼不觉离开南京,奔向解放区。保密局得知后,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周镐。

抵达苏北解放区后,周镐从大局出发,为策反孙良诚继续努力,可孙对蒋介石始终抱有幻想,再加上老蒋无人可用,对作战卖力的孙良诚大为青睐,让其升官发财,给足经费和弹药,孙受宠若惊,将起义一事放在脑后。

1948年11月,随着解放军在淮海战场上排山倒海的作战势头,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并形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之势。

黄百韬为了逃生,连忙让孙良诚派兵向东突围。孙听了后大怒,毕竟解放军苏北兵团2纵就在东面,让他向东突围等同于当炮灰。

就在此时,孙良诚又有了起义的想法,而此时的周镐也在苏北兵团政委陈丕显的指示下,前往孙部,对其策反。

孙良诚见周前来,激动道:“总参议来得正好,望总参议给孙某指明一条万全之策。”

周镐对其呵斥道:“你早有举义之心,为何反反复复,动摇不定?我们早就商定起义时机,但你一再错过多少良机,现如今只有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降才是唯一出路。”

在周镐艰苦努力以及解放军的强大威慑下,孙良诚无奈选择起义,5800余名兵力被解放军收编。

孙良诚的收编,使得徐州东南方向门户洞开,为解放军进逼徐州,侧击李弥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得黄百韬兵团12万人孤立无援,没几天就被解放军全部歼灭。
再入虎穴,血染黎明

随着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组织上又给周镐下达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策反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

因孙良诚和刘汝明是同乡,还是拜把子兄弟,陈丕显指示让孙良诚辅助周镐策反。

只不过,孙良诚是个有奶便是娘的小人,他看似已起义投诚,可也是在解放军的强大威慑下被迫起义,并非真心投奔我党。

当得知要去策反刘汝明时,郁郁寡欢的孙良诚兴奋起来,他主动找到周镐,表示要亲自写信劝降刘汝明。

因考虑孙良诚和对方关系极佳,让其策反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周镐同意让孙加入劝降队,一同前往淮南。

可就在途中,同年11月26日,粟裕大将致电华中支前司令部政委曹荻秋,让曹转告周镐,不必派孙良诚前去。

曹荻秋接到这份指示后,立马给周镐写了一封信,信中嘱咐周镐别急于求成,更不能贸然去往敌营。

可一心想要为革命立大功的周镐,认为不能失去这个千百难逢的机会,再加上对孙良诚信任,仍决定冒险深入敌区。

到了淮南后,周镐一行人先和曹荻秋见面,曹向其介绍当前最新战局,并嘱咐他万分小心。

紧接着,周镐派出祝元福、尹燕俊二人打前站,先一步和刘汝明接触。然而,尹燕俊是孙的亲信副官,当他计划动身时,孙良诚快速走上前去,悄悄说:“我信上说的都是敷衍的话,让他起义是假,救我出去是真,你如实说,我是不会亏待你的。”

尹燕俊言听计从,见到刘汝明后,立马将孙的真实想法将其诉说,刘将计就计,同意起义,但指明要求谈判人员中必须有孙良诚。

周镐听了后大喜过望,他认为任务已成功一半,连忙向组织上汇报,并决定由他和孙二人只身前往刘汝明部。

不过,曹荻秋仍认为周镐此行太过于仓促,他明确指示:对刘汝明的策反需要华野复电后再进行,不要操之过急。

在曹看来,刘汝明并不是一个可靠之人,此人为墙头草,解放战争时消极避战,不愿意当炮灰。但就在不久前,刘汝明母亲大寿,老蒋亲自派人为刘母祝寿,刘感动不已,当场致蒋表“忠心”。

在这一背景下,周镐策反刘汝明并非易事,可刘为了博得周镐信任,将自己的儿子派来,这让周对刘汝明更是深信不疑。

1949年1月5日,风雪交加之夜,周镐率领众人来到刘部防地,催促刘汝明尽快起义投诚。可刘却推脱自己是杂牌军,军中老蒋耳目众多,起义不能急躁。

就在这一期间,孙良诚向刘诉苦,表示自己起义是被逼无奈,完全是为了自保,并称周镐原是戴笠红人,曾任命军统南京站站长,后投奔共产党,专门进行国军策反工作,此人太过于精明,难以对付。

刘汝明最忌惮军统特务,又害怕周镐是保密局潜伏在中共内部的耳目,一旦知道自己和中共接触,凶多吉少。

为了保全自己,刘汝明当即将周镐策反自己一事向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汇报,刘峙当即将此事上报蒋介石、毛人凤。

蒋介石对周镐的背叛大为愤怒,得知周镐被抓后,立马下令将其关押到南京。

1949年1月,老蒋下野前一天,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当即吩咐毛人凤将几次戏弄自己的红色特工“立即处决”。

周镐曾多次从军统监狱中走出来,可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救得了他。被押赴刑场之时,他显得气定神闲,对那位举枪的同事大喊道:“兄弟,枪打得准点!”

随着一声枪响,周镐猝然倒在黎明前的曙光中,鲜血染红了大地。

因周镐在隐蔽战线工作,关于他的共产党党员身份没有几个人知晓,而他又是秘密被杀,因而他牺牲一事更是鲜为人知。

周镐被押送南京前一天,亲手将日记交给妻子吴雪亚,并让其交给上级曹荻秋,只有他才能为自己证明身份。

1965年,吴雪亚这才得知曹荻秋已是上海市长,因而千里迢迢奔赴上海,将这本证明周镐身份的日记交给曹荻秋。

曹荻秋同志对周镐的革命经历十分敬佩,也深感周镐妻子、儿女长期遭受不白之冤,决定亲自向中央证实周镐身份。

经研究后,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于1965年12月28日宣布追认周治平为革命烈士,但直到1971年时烈士证和光荣烈属碑才被送到周慧励三姐妹手中。

不过,周镐被杀害后,其遗骨下落和安葬地点不明。后来,周镐、谢青云等烈士遗像被高高悬挂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陈列大厅中,以表彰其为革命立下的卓越贡献。

1989年4月,吴雪亚来到烈士陵园吊唁丈夫周镐,并将《周镐日记》捐赠于纪念馆,而今该日记已被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供后来人悼念、追思其革命功绩。